金希文 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、音契總監)

他們對尼西米說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,城門被火焚燒。
我卻要說,台灣既沒有城牆,也無城門。

美國女詩人Emily Dickinson在一本1850年出版Reveries of a Bachelor的書中作了記號,該書作者Ik Marvel鼓勵讀者,要為"Soul-culture"而讀書。什麼是「靈魂文化」呢? 根據詩評家Hirsch讀詩經驗的解釋,他說:「讀詩對我來講是一種無限親密、或親密的無限的行為,我對在詩中所領會到的、或詩所捕捉到的我感到震驚,它啟動了我隱密的世界,凝視著我內在的生命。」

從書店所擺出來詩集的書櫃來看─甚至得和其他藝術類的書共擺在一起,就知道"Soul-culture"的確不屬於我們這個世代。21世紀迎面而來的是「明星文化」(Culture of Celebrity),Boorstin在他的著作The Image中說,名流的定義就是個人因為他的知名度而有名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如何有名不是重點,成名本身才是重點。在台灣,我們可以改說一個人如何有錢不是重點。什麼是明星文化的核心價值?幾乎完全在於廣告,廣告所在乎的完全在於效果,而原因或本質上的價值則不在考慮內。原諒我說句挖苦的話──廣告業者與律師有相似的地方,對他們來講真理/形象,是因有了訂單/客戶而製造的。

當明星(電影、電視、脫口秀、學術、藝術…)的肖像透過媒體滲入到我們的生活裡,同時帶來的影響是他們的價值觀、人生觀。當一個人了解到成名的捷徑後,就像嗑藥一般,不上癮是很難的。明星、超級明星、偶像──等名流的階級,會誤導我們自以為生活在很有趣的時代,名流的生活可以為我們帶來某種幻想的實現,名流對社會中群眾來講,會無意識的覺得他們是值得 '敬拜'的。杜斯妥也夫斯基就說:「當人類是自由的時候,他會不停地,而且痛苦的努力去尋找某個人來敬拜」。所以與往內心深處去接觸、尋找自我的"Soul-culture"是兩條相反的路。

台灣多年來都是經濟掛帥,提供了商業文化/明星文化容易衍生的土壤,也促使人文素養嚴重的失調,因而產生了一種我們無法提供正確的價值判斷現象,因為缺少Power of Insight。究竟人文素養所指的是什麼?讓我用音樂學家Cone所舉的例來說明,當一位物理學家在呈現一個新的理論時,他會認為他的理論是一種能夠更精確的描述宇宙的新理論,或是能夠更正確的解釋宇宙的現象。對人文學家來講,他的問題總是︰「這個人到底想說些什麼?他為什麼要說呢?」人文學家比較不會去重視所謂的客觀,科學真理,他們所重視的是有關人類狀況的真理。

簡單的說,人文素養其實所指的就是一個人回答生命根本問題的能力,探索生命意義的動力。由於明星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於「廣告」,所掌握得到的不但侷限在物質的領域,更悲哀的是其目的為了要給人看。所以,現代人更是寂寞的,他們應當重新了解"Soul-culture"。有句格言就這麼講:獨處是治癒寂寞的良藥。

艾默生曾經寫過「是那在人心中的神回應在外的神」,我想這句話的重點就是人內心深處的聲音,呼應著外在的聲音。越不懂得傾聽自己內心聲音的人,越無法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,這也就是人文素養精髓所在。問題是,如何傾聽/尋找自己內在的聲音?以美國著名評論家Harold Bloom的話來講,Power of Insight是如何培養出來的呢?

什麼使我們需要一種可以與自我融合而又不侵犯到自我尊嚴的「偉大」?「偉大」與「超越、昇華」一樣,可能已經退流行了,但是沒有絲毫與「非凡」相遇的希望的人生,很難持續下去。

對Bloom來講,與「偉大」的邂逅是透過對偉大作品的認識,讀書是追尋更多的生命──從聖經、荷馬、但丁、莎士比亞到…每個時代的天才的作品;從巴赫、貝多芬、到史特拉芬斯基──這些作品讓我們了解Power of Insight。

Bloom不是基督徒,所以他的答案無法領我們滿意,與偉大的邂逅的確「啟動了我隱密的世界,凝視著我內在的生命」,但這主要是教導我們如何發問,而不是答案本身。在此,可能有人會說太好了,我們已經有了答案!當我們說耶穌基督是答案,而卻不了解什麼是問題時,就等於這個答案的意義已經被剝削到僅留殘渣。不是任何形式的偉大,而是真理才能真的讓我們得到Power of Insight,問題是我們有多少能力來了解真理? (聖靈的光照當然是很重要,可是有時候我們所期待的都已進入「神蹟」的領域,有點像考試不讀書,有了聖靈的光照就可以滿分的心態。)

不曉得你們會否詫異,基督徒怎麼會得憂鬱症,特別是有些非常「愛主」的人。非基督徒或許可以藉著一些娛樂、刺激、或屬世的方式來宣洩,基督徒反而悶在內心?或許,有時候,你也會感到人生如此的平庸、枯燥?主耶穌所應許的豐盛的生命是那麼的不真實?雖然你的服事往往會帶來喜樂,總是難以持久?是否我們的價值觀也受到了Culture of Celebrity所迷惑了?甚至在傳福音的觀念上也無法跳脫表層的果效?請原諒我這麼講───教會服事的動作本身成為我們在面對平庸/平凡生活的避風港?有如一種從外面加上意義的活動,與非基督徒的一些宗教活動、或政治狂熱者的活動在本質上/心理作用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分?

問題在於「文化」,文化屬於是我們信仰架構的層次,究竟什麼是「文化」呢?人類學家Alfred Kroeber為文化下了這樣的定義: 他說,『就某個層面來講,文化是一種具有形體的價值觀,這價值可以被揹負其文化的社會給系統化或讓大眾感受到的(如社會習俗)。』當主耶穌呼召「漁夫」要『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』,或保羅說要我們『將身體獻上,當作活祭』, 這些不就是要我們的價值觀有所改變?問題就出在這裡,我們是以「明星文化」還是以「靈魂文化」來衡量呢?

我們視野的局限,就像現代人逐漸失去對偉大的文學作品、音樂的鑑賞力一樣,我們所能夠看到的上帝的榮耀也被侷限在教會裡面,或許是醫病,或許是感人的見證,或許是奉獻超過預期……這些都非常的重要,但是,我必須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不懂得欣賞上帝作為的偉大、上帝的榮耀的時代,原因就出在我們的文化,在實用、快速、感官被凸顯的價值觀上,我們所失去的不僅是藝術的品味,生命的品味,對上帝的了解也被表面化了。這樣的上帝或許很'實用',但是卻不"豐盛",而這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神。

文化使命的終極目標是要透過真理的彰顯而改變人的價值觀,而人文素養就是要培養人來探討真理的能力,這不是遠在天邊事不關己的使命,恰恰相反,這與我們如何能每一天都擁有豐盛的生命有關。輸了文化使命,即使在福音使命,教會音樂使命上有所斬獲,不過屬於棋盤上局部的輸贏,終究黑暗仍然會持續籠罩這片土地。

那───音契能做什麼呢?

1) 我們需要啟發、教導、示範一般人體驗"Soul-culture" ,透過與偉大音樂的邂逅,進一步學習到從神而來的Power of Insight。
2) 以先知角色對這世代發出警言,如偉大文學作品般,我們以音樂來傳遞上帝的信息。
3) 為主儲備一批文化戰士,在關鍵時刻將發出扭轉乾坤的作用。
4) 從人文的深度、基督徒的價值觀來講,我們所走的路與當今世界潮流相反,我們是少數中的少數,必須結集力量,在人文的土壤上耕耘,讓真理如同春雨來滋潤台灣這塊荒蕪的土地。

最後,可能有人會問我,為什麼引用那麼多的句子都沒有出於我們自己的文化?喔,你說到文化使命的重點了,因為在我們的文化歷史洪流中,聽不見基督徒的聲音,過去沒有、現在依然沒有。


一月份內容摘要 (詳細內容,可至音契網站聖樂學苑點閱)

前言:洪頌恩(聖樂學苑主任)

去年音契聖樂營的主題是「傳統聖樂與現代流行音樂的分野與融合」,引起諸多迴響。我們發現,一年一次的聖樂營無法滿足想要解開音樂事奉癥結的基督徒,於是設計「音契主日學」,每月一次,以漸進的方式延伸聖樂營的課程。「音契主日學」每次的形態不盡相同,重要的是: 讓我們更認識基督教音樂,進而更認識上帝。

幾年前我教會有一位弟兄,問我:「有沒有一套基督教的音樂課程,專門設計給不同信仰階段的基督徒來聽?」那時對我而言,他講的就像天方夜譚,信主幾年跟聽音樂的水準哪有什麼相對關係?但當我越深入觀察音樂事奉的各種現象,我終於明白了,他提醒我:基督徒的信仰必須隨時間成長,所聽的音樂也要一起成長。

「世界觀的故事」(校園書房出版社)提到,歷世歷代的哲學家、思想家們都同意,最接近上帝的藝術,不是美術、繪畫、雕刻、建築、舞蹈……而是音樂。因為,音樂和上帝一樣都:看不到、摸不到、沒有具體形狀、必須用心靈感受。「視覺」會讓我們敬拜上帝時產生重大的影響,「視覺」能主導一個人的心靈與思想。馬丁路得說:「聖樂僅次於聖經」。歷代偉大的基督教作曲家,他們用心靈看見的上帝太偉大了,你渴望認識隱藏在基督教音樂中的上帝嗎?我深信當我們踏入基督教的音樂殿堂,用心靈的眼睛看見永恆的無價之寶,我們的人生觀會改變,價值觀會改變;我們敬拜上帝、事奉上帝,也會改變。

音樂與獻身:林和惠 (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)

小時候母親是我的啟蒙鋼琴老師,被逼練琴的印象深刻,然而由母親擔任嚴師的教導中,卻有很深的體認--譬如說,6/8拍的曲子(天父必看顧你),是搖籃曲,也是催眠曲的韻律,應該有抱在懷裡左右搖擺的感覺,母親的親身體驗給我很大的幫助;我在教課過程中常常要費功夫引導學生去揣摩這種感覺……事實上,從小不知不覺,耳濡目染中得到的教導最珍貴,也最有幫助!

有一位朋友用羨慕的口吻對我說:「如果小時候,我爸也給我一架鋼琴,我也可以成為音樂家!」我頓時感到自己是多麼有福氣!父親花了大投資在我身上……我也得以出國唸完學位,如今我很願意把所學的再傳給人。除了在學校授課之外,也樂意在各教會指導司琴,中南部有這個需要,我也義不容辭前往!

回憶曾祖父時代為了求學,坐轎子從宜蘭到淡水;因眼疾就診,認識了馬偕醫生,馬偕博士因著曾祖父的真誠守信留住他,於是曾祖父追隨馬偕博士學習;因而認識了主耶穌,並接受洗禮!在當時基督徒受岐視被潑糞是很平常的事,然而馬偕博士憑著信心及愛心,受辱也堅持傳福音,以一首(來信耶穌)熱心帶領人歸主,精神令人感動、佩服!

我13歲時搬到台北,早期在中山北路的會幕堂聚會,受羅師母啟發、教導,開始學習服事,對我影響很大!每次主日崇拜在不知詩歌曲目、不知次序的狀況下,馬上就要伴奏,羅師母彈電風琴、我彈鋼琴,無數的挑戰及訓練,造就了我的學習經驗--要放鬆,要以身體進入音樂,以身體來學習音樂的句法非常重要!

註:之後林老師以詩歌「天父必看顧你」、「在馬槽裡」、「你的信實廣大」帶領聽眾實際體會聖詩的節奏、樂句、音樂的流動…等 。原來聖詩可以這樣唱!對多數人而言,這是嶄新的體驗,並且更加認識聖詩的美妙與永恆的價值。

 

二 月份內容摘要 (詳細內容,可至音契網站聖樂學苑點閱)

前言:洪頌恩(音契聖樂學苑主任)

歡迎您來到音契主日學,一起探索音樂事奉的真諦。

上帝是真善美的源頭,祂創造我們時,已經把「分辨」能力給我們。很多人覺得自己無法聽出音樂的好壞。我常思考:上帝給歐洲人敏銳的耳朵,給中國人則是敏感的舌頭。你怎麼知道哪些食物、料理好吃或不好吃?只要遵循簡單的原則,就可以培養、建立音樂的審美觀。

有一位溫蒂•貝克特修女,鑽研西方繪畫,出了好幾本書,以細膩獨特的眼光介紹西方各時期的美術。過去幾年風靡英美,美國公共電視為她製作一系列節目,我從小到大看不懂畫,對美術沒有感覺;但是看了她寫的書「繪畫的故事」〔The Story of Painting〕之後,我開始對畫有了一點點的感覺。她說,每天看、每天接觸,就會開始喜歡。音樂也是,跟著懂音樂的人接觸音樂,就會一點一滴了解音樂。

有上帝參與的人生:楊瑞瑟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)

我不善言辭,希望以對話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我的人生見證,如果要定題的話應該是-有上帝參與的人生,或是音樂。在音樂方面,我們常提到感官方面的感受,相信聽的越多,越磨練越敏銳;然而如果沒有美好的心靈,音樂就不完美!音樂可以不拘形式,演奏者的技巧、樂器的不同、各種不同的曲目等,最深刻的是背後內在的心靈!

聖經上說:我們成了一台戲,給天使和世人觀看。每一個人的一生,都是非常精彩的連續劇,高低起伏,即便是悲慘的遭遇,如果有上帝的參與,才是最真實的感受,甚至有不一樣的結果!我從事了大半輩子的音樂工作,深覺自己的心被上帝磨練多時,因為有上帝的參與,卻也漸入佳境!

我之所以選擇走音樂的路,緣起於我深愛而且影響我一輩子的母親!母親是一位有才華、有天份、有藝術家氣質的女性,感情豐富細膩,苦於時代、環境所逼,沒能實現夢想。我等於是替母親實現了她的夢想!母親帶我辛苦的學琴,來往於員林與台南之間,花錢又費時。當時的我感受不到一絲絲快樂,只覺得求學階段又辛苦又乏味,人生沒有意義!大學也是為母親考音樂系……在四十多年前文化藝術不夠普遍的狀況,真不覺得有什麼真善美!一直到認識上帝,那是我的希望,也逐漸改變我的價值觀!從法國公費留學回來,順利找到工作,一路都有上帝的保守跟祝福!儘管在信仰上偶有掙扎,靈程上時有起伏,信心遭到挫折,生活沒有喜樂,我誠實的去面對問題,也堅信必須要回到上帝的面前,仰望祂!

有一陣子因為身體的不適,故辭去工作休養身體,讓自己沉澱下來;上帝藉著信友堂康牧師的講章不斷的向我說話,解決我許多心中的疑惑,我也深信上帝聽我禱告,給我人生開了出路:更歡喜接受挑戰,去面對以往排斥的行政工作;教學生更有智慧,更享受……等等。我的母親在晚年受洗信主,我有很大的喜樂,上帝真是行奇妙的大事!

我相信要有美好的心靈才會有美好的音樂,而美好的心靈要有上帝參與你的人生,因為上帝幫助我「豁然開朗」!


時序進入三月春季,新的一年面對空白行事曆,是迫不及待填寫預定大事?或踟躇著該為自己做些什麼不同的改變?我們畢生一直為個人存在意義掙扎。2001年911的恐怖攻擊事件,它提醒了我們未來的不可預測。只是我們大多數人仍會想在較不具衝擊性的情況下檢討自己的生活。直到有那麼一天,一種不對勁感覺悄悄爬上心頭:這項察覺就引發了我們生命又該重新檢視。這種甦醒是健康而且必要的;每歷經一次這種過程,便補充能量、創造力與投入,並重新發現自己對生活的熱情。誠然不了解自己的夢想,就無法持續達成新目標並激勵身邊的人。

主耶穌常教導我們給予、付出,把焦點由自身的關注放眼在他人的需要上。甚至捨棄自我的權利,無論是時間或金錢、物品,不再自私地完全以自我為先,追求極度享受浪費奢華,卻無視周圍需要的呼求,塞住憐憫的心腸。新的一年的願神帶領你在「奉獻」有新的體認,並以行動回應對主的信心。


1. 聖樂之夜票券自3/24起在各基督教書房索取(請參閱海報索票地點)。歡迎廣邀親友共享聖詩之美。

2. 2007年8月-2008年1月的「巴赫新聲」徵選結果名單,將於3月30日公佈於音契網站。請上音契網站查詢。
3. 聖樂學苑自今年每月最後一個週日下午二時,於巴赫廳舉辦「音契主日學」;免費入場,歡迎前往聆賞。
4. 樂團團員潘柔雲於四月七日下午3:30在真理堂轝行婚禮,歡迎大家前往觀禮祝福。


捐贈戶名: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郵局劃撥帳號:19577978
銀行帳號:140-150-199345
(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)
出版者/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
   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
發行人/潘 冀   總 編/音契行政中心
美編/音契行政中心 電子報/音契行政中心

...............【
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】...............